《中国大学生就业》|| 刘海滨,常青:数字经济赋能高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现状、趋势与挑战——基于4万名大学生的调查


【作者简介】

刘海滨,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生涯发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常青,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日益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重要渠道。调研显示,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比例、满意度和期望度逐年升高,与数字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促的局面。未来十年,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增速快、态势稳,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千万级就业岗位需求。当前,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就业面临供需结构性不匹配、生态建设不完善、部分学生择业观念保守等挑战,需要各方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观点引导等方面持续优化改进。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高质量充分就业;数字经济;新就业形态

【文本引用】

刘海滨,常青.数字经济赋能高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现状、趋势与挑战——基于4万名大学生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6):10 -17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1]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2]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3]

就业是反映民生和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社会经济形态变化对就业影响巨大。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作为新就业形态的代表,它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日益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4]一方面,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的数字经济新岗位,对从业者的职业胜任力结构提出新要求,高校毕业生作为高智、高知、高技能群体,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具备较大优势。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正视数字经济就业已经由“选择题”发展成为“必修课”,是“新就业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必须积极面对的新课题。

一、高校数字经济就业现状分析

为全面了解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状况,课题组开展了专项调研。调研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照近三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高校毕业生学校、专业和学历类型等分布情况,以2020-2023届高校毕业生为调研对象,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典型目的性抽样原则确定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样本。调研历时2个月,经过数据清洗后,回收4.04万份有效问卷。在专项调研的基础上,参照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等20余个国内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对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状况归纳如下。

(一)数字经济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良性互促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5]数字经济在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和优化就业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遇。

1.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比例逐年升高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持续释放,“稳定器”“加速器”作用日益凸显。随着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相关行业,和以互联网开发、新媒体运营、在线教育培训为代表的新兴职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增长点。调查显示,近三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比例为11.68%,并呈现逐年上升发展趋势(见图1)。

1.png

图1 近三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比例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高校毕业生对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满意度和期望度较高,选择在数字经济就业的原因较为多元

调查显示,近三年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平均满意度为88.17%。2023届高校毕业生有意愿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比例为20.84%。毕业生选择数字经济相关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包括发展前景好(55.98%)、专业适配度高(42.00%)和薪资待遇好(36.17%)等(见图2)

2.png

图2 高校毕业生选择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原因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3.高校毕业生助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量高校毕业生选择到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一方面直接为依托技术研发和创新力的数字经济新岗位提供高层次劳动力,促进数字产业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推动了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实现产业数字化。

(二)数字平台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研究发现,众多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以平台生态为载体,整合了资本、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拓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新空间,提升了从业者职业胜任力与职业素质,逐渐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特色模式。

1.扩展了就业岗位资源

数字经济平台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了数字经济就业创业生态系统,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数字经济平台在三个层面催生了新的工作岗位需求:一是数字经济企业自身招聘。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2022年有近6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入职其中。二是平台带动高校毕业生创业或通过新就业形态就业。以“数字化管理师”这一新职业为例,目前全国共有70万名数字化管理师,为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提供了就业新空间。三是数字平台上生态合作商带动就业。数字企业构建的新实体经济生态圈包含商家、服务商、物流合作伙伴等,涵盖上下游制造业、批发业、服务业、金融、物流等多种产业链条。以淘宝平台为例,54.2%的淘宝网店铺招聘了高校毕业生,平均招聘人数为3.7人。[6]

2.提升了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

众多数字经济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在三个维度助力高校毕业生提升其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能力。一是企业招聘与入职联动,打造职前职后生涯发展与职业胜任力提升一体化方案,构建全生态的就业基础服务。二是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联动,完善数字化培训、认证、招聘全链条服务,形成数字经济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闭环。三是整合资源,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为目标,构建了多主体、全要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三)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就业的特征分析

调查显示,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平台、岗位和个体三个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

1.空间广阔、包容性强

一是就业空间大。数字经济打破了时空界限,工作可以被拆分成更多的工序和任务,越来越多的新就业形态逐步兴起,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众多传统行业的就业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网红经济等产业链日渐清晰,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市场规模和就业渠道被拓展,新岗位不断涌现,就业的空间得到极大延伸。二是就业包容性更强。相比传统就业方式,数字经济就业的包容性更强,能够为全社会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各类劳动者提供广泛且多元的就业机会,也为部分传统产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就业空间,还为在校大学生、残疾大学生、脱贫地区大学生和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等重要群体的就业拓展了渠道。以“外卖小哥”为例,作为“线上劳务交易型”就业的典型代表,数据显示,在饿了么蜂鸟配送注册骑手中,77%来自农村地区,通过外卖平台就业,使其在城市站稳脚跟。[7]

2.岗位灵活、智慧红利得到释放

一是就业弹性增加。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更多新兴的灵活就业创业形态,尤其是依托电商平台,工作内容、工作岗位、工作形式、雇佣形式灵活多变,数字化使劳动者可以跨越时空限制,远距离获得工作机会,形成基于平台的就业新途径。对于部分行业而言,这种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弹性化就业方式,意味着更为灵活,甚至是更为高效的就业机会。访谈显示,有近九成的数字经济从业者认可电商平台具有发展成熟、消费群体广泛,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并将这些优点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决策时的重点参考要素。二是智慧红利得到更大释放。数字经济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劳动者的创新活力,在短视频、直播等数字经济平台上,生产力被进一步提升,市场创新机会海量涌动,为每一个从业者提供了绽放潜力的机会。与工业时代以释放劳动力价值为主的人口红利不同,数字经济时代激发了人口的智慧红利,使得从业者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发挥。访谈显示,数字经济从业者认为,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创意转换为价值的成就感,也保持了对个人兴趣的追求。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依托广泛的数字经济平台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成具有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产品与服务。

3.迎合个性、激发潜能

一是满足个性多元的生涯发展需求。当代高校毕业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在价值选择和职业生涯目标上追求个性表达和自我体现,在就业心态上更凸显个体化和主体性。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等迎合了部分高校毕业生个性多元的生涯发展需求,能够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工作与生活边界,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相互契合、相互成就。同时,高校毕业生可以依托数字平台以灵活性、自主性、即时兑现的工作方式,完成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与使用,更大程度地迎合其“去中心化”的诉求,满足其独立自主性,在流动中探索职业发展方向,适应新的行业产业变化趋势,开创生涯发展新机遇等。二是有利于激发潜能,发挥个体优势。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与国家灵活就业政策的出台,助推了多元化用工需求,孕育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行业与岗位,为众多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2021年,人社部发布《后疫情时代我国青年就业状况分析》显示,27.6%的青年人拥有2份及以上的工作,“斜杠青年”占比超过1/4,自媒体成为青年开展副业的热门选择。[8]无论是选择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还是在工作岗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都有更多机会转向自己的天赋与特长,成为各个数字平台中的“斜杠青年”。依托数字平台,高校毕业生可以发挥个人优势,找到新的“工作场景”与“职业方向”,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以新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8]

二、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就业趋势预测

课题组根据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传媒和数字化交易等数字经济三大组成部分,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中逐一筛选数字经济产品,并进一步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确定生产该产品的产业归属,参照近年来《全国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指数平滑法、GDP生产法和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对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状况及其就业拉动潜力进行预测。

(一)数字经济重点产业、行业发展规模预测

指数平滑法是生产预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计算指数平滑值,配合一定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现象的未来进行预测,常用于中短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St=α*yt+(1-α)St-1

其中,St为时间t的平滑值;yt时间t的实际值;St-1为时间t-1的平滑值;α为平滑常数,其取值范围为[0,1],预测结果见表1。

表1 数字经济规模预测(总产出)单位:万亿元

3.png

注:置信区间为95%[9][10][11]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预测结果显示,2021-203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产出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预计到2030年,数字经济规模总产出预计可达83.34万亿元。

GDP生产法是生产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常用方法。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提供的产品与劳务的总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而得到各部门的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4.png

其中,DEVai为第i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TOi,j为我国第i年第j个我国各行业总产出值,ICi,j为我国第i年第j个我国各行业的中间投入量,预测结果见表2。

表2 数字经济规模预测(增加值)单位:万亿元

5.png

注:置信区间为95%[12][13][14][15]

资料来源:本研究课题组根据数据预测估算

预测显示,2021-2030年数字经济规模增加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预计到2023年数字经济规模增加值可达20.74万亿元,增长率为45.34%。

(二)数字经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预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用来预测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它使用广泛,在数理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形式为:

Q=AKγL1-γU

其中,Q代表产量,K代表资本投入量,L代表劳动力投入量,为常数,为随机误差项,为常数0<<1。以上模型为价值模型,实际预测应用时对t期统计数据可以改写为:

Yt=AKγt(LtPt)1-γUt

其中,Yt为t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Kt为t期的资本投入,Lt为t期的就业人数,Pt为t期的平均工资。通过变换可以得到:

6.png

以上模型给出了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关系,即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关系的预测模型,就业增长率主要根据经济增长率以及工资增长率来测算。根据上述测算方法,测算出全国数字经济未来10年就业人数预估结果。置信上、下限为95%置信水平上全国数字经济就业人数的规模见表3。

表3 全国数字经济就业人数预测表单位:亿人

7.png

注:置信区间为95%[16][17][18]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预测显示,2021-2030年全国数字经济带动就业人数逐年递增,预计到2030年数字经济带动就业人数高达4.49亿人,数字经济将成为新型就业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课题组根据近三年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就业比例和每年数字经济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估算,全国数字经济预计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见表4。

表4 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就业人数预测表单位:万人

8.png

注:置信区间为95%[19][20][21]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预测显示,2021-2030年数字经济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预计到2030年,数字经济将吸纳2834.98万高校毕业生就业,与2021年相比预计增加1200多万人。

三、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就业面临的挑战

数字经济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局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遇,但也面临供需结构性不匹配、生态建设不完善、部分学生择业观念保守等挑战。

(一)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就业胜任力不足

高校毕业生在规模分布、专业设置、技能结构等方面与数字经济人才需求之间存在提升空间,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职业胜任力不足问题凸显。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对于数字经济就业而言,对自己知识/能力胜任程度评价”时,认为自己非常能胜任的调查对象占比仅为14.67%,认为自己比较能胜任的占比为17.24%,而表示自己不胜任或者非常不胜任的比例合计为48.13%,这表明高校毕业生对自己驾驭数字经济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胜任力存在隐忧。具体而言,在“需要提升的职业胜任力”中,调查对象列出了亟需提升的主要胜任力(25%以上)包括“网络以及网络分析工具运用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创新能力”“交叉学科知识背景”“沟通协作力”“市场洞察力”等(见图3)。访谈显示,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大部分就业岗位都以这些职业胜任力的熟练使用为前提,因而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

(二)数字经济就业生态建设不完善

数字经济新业态下,部分行业和领域雇佣关系和劳动者身份界限变得模糊,劳动关系属性趋于弱化。与传统雇佣关系相比,部分从业者劳动自主性强,工作时间灵活多变,工作场所趋于流动,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也呈现不同特点,对包括政策法规和权益保障等在内的就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访谈显示,多位从业者坦言在就业过程中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劳动关系紧张”“安全感较差”等。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在政策扶持、法制建设、劳动保障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导致其对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促进作用发挥还不充分、不完全。

9.png

图3 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就业亟需提升的职业胜任力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趋于保守

数字经济部分行业、领域呈现出工作薪酬变化幅度大、工作灵活度高、岗位变动频次多等特点,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求职时日渐上升的求稳观念相冲突。加之宣传不足和社会舆论导向偏差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以偏概全,认为一旦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就意味着“临时工”“不稳定”“不是正经工作”“收入微薄”等,将数字经济就业排除在求职清单之外。事实上,数字经济大多依托前沿数字技术,更新迭代十分迅速,在人才培养环节如果相关内容缺失或滞后,就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数字经济就业的认知不足或误读误判。尤其在生涯发展教育相关课程中,无法充分引导学生认知数字经济就业的巨大机遇与优势,导致其缺少对数字经济发展前景和就业岗位全面清晰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选择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

四、对策建议

针对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和领域就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也为助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链接数字经济资源,发挥资源整合作用

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宏观把控高校毕业生与数字经济企业在规模数量、专业分布和技能结构的均衡性,积极链接数字经济企业与高校,有效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平台。建议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定期发布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报告,使高校明确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优化,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大学生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的职业胜任力。

(二)完善数字就业生态,搭建完备政策平台

针对数字经济就业生态建设不完善,数字经济就业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相关部门要从政策支持、法治建设、劳动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强数字经济支持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系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从业者合法权益。同时,建议以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和典型行业高校为承办机构,建设全国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就业大市场,打造数字经济就业新生态。

(三)加强数字就业服务,凸显数字经济优势

政府、高校和企业要多渠道、多形式举办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的供需招聘活动,促进大学生与数字经济企业面对面交流,推动数字经济就业信息和数据互通共享,降低招聘信息获取成本,有效提高就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各主体要组织政策宣讲进校园,对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的就业优势、政府扶持等相关政策宣讲到位、释疑解惑。同时,建立适应数字社会发展的终身学习、就业实训和生涯发展支持体系等,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形成科学的择业观,正确看待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创业。